校园音阅 | 乌金燃就英雄志,舞台演绎民族魂——评抚顺现实主义史诗话剧《千金寨》
《千金寨》剧照1
《千金寨》剧照2
《千金寨》剧照3
《千金寨》剧照4
4月19日至20日,抚顺大型话剧《千金寨》走进沈阳音乐学院长青校区音乐剧场。该剧以磅礴的舞台叙事,重现了百年前千金寨矿工保卫家园的壮烈史诗。“乌金”这一意象自古便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从明代于谦笔下“凿开混沌得乌金”的济世情怀,到近代工业文明中“七尺乌金三十两”的坚韧力量,再到《千金寨》舞台上那照亮黑暗的矿灯,它始终是民族气节的象征。这部荣获辽宁省“五个一工程”奖与文华大奖的作品《千金寨》,不仅是一部地方正剧,更是一部以当代视角对历史进行叩问的现实主义话剧。
《千金寨》的这一剧名,取自100多年前东北地区著名的繁华市镇——抚顺千金寨,这里因煤矿资源丰富,而被誉为“亚东第一佳矿”。1905年,日本侵略者立即将抚顺定位为推动侵华战争的能源基地,开启了近半个世纪的血腥统治。剧作内容围绕抚顺千金寨矿权之争展开,生动再现了当时抚顺人民在新兴民族资本家王敬尧和其子王继业的带领下,拼死抗争的悲壮历史。本文主要从人物形象、剧作创新、价值导向等方面来分析话剧《千金寨》的独特魅力。
一、殖民压迫下的阶层重构与生存困境
该剧开篇就把观众带入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的东北抚顺,剧中通过煤矿这一微观社会,呈现了殖民压迫如何重塑各阶层的生存状态与相互关系,而在此社会背景下,各阶层人物在被压迫下的不同反应,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图景。新兴民族资本家王敬尧的处境最具代表性。他身处传统与现代、民族利益与殖民压迫的多重夹缝中,既试图在商业规则下保全产业,又不得不面对殖民者的政治压迫。剧作没有将其简单塑造成爱国英雄或妥协者,而是真实呈现了其复杂的心理转变:从最初的商业周旋到最终的民族觉醒,这一过程折射出民族资产阶级在殖民经济中的困境与抉择。王敬尧的悲剧性在于,他最终明白,在殖民统治下,任何中间道路都是幻影。
知识分子王继业的形象则更具象征意义。这个接受新式教育的青年,从理想主义的书斋走向残酷的现实抗争,其咬舌自尽的壮烈结局,不仅是个人的气节展现,更隐喻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值得注意的是,该剧将知识分子与矿工这两个群体紧密联结,矿工群体的塑造同样富有深意。剧作摒弃了将工人简单刻画为受害者的模式,而是展现了他们在压迫下的多样性反应:有的莽撞反抗,有的隐忍谋划,有的善于组织。这种多样化描写,不仅增强了戏剧真实感,更完整呈现了工人阶级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演进过程。
女性角色则为这部充满阳刚之气的作品注入了细腻情感与新视角。翁玉等女性形象不再是历史的陪衬,她们的个人悲剧与民族苦难相互映照,那句“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的独白,将个体伤痛升华为民族悲情。《千金寨》通过多阶层人物的命运交织,不仅再现了殖民统治下的社会重构,更揭示了民族意识如何在压迫中觉醒。这种历史呈现方式,摆脱了单调的主人公完美化塑造,让王敬尧的内心丰富展现,使观众在观剧的同时保留自己的思考,为观众理解那段泣血的历史提供更为立体的视角。
二、话剧《千金寨》的创新实践与理论探索
该剧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模式,采用回忆与现实交织的双线结构,以老年翁玉带着后辈参观旧址为引,实现了现代与过去的对望。在话剧表演的基础上,融入了京剧唱段、习武打拳、地域方言等元素,给观众带来新鲜的观演体验。这种跨界的表演方式使表演更加趣味生动——京剧唱段强化了民族文化的在场感;武术表演体现了抗争精神的刚健特质;东北方言的使用则增强了地域真实性和生活气息,时而引得在场观众哄堂大笑。演员们在表演上实现了或悲壮或激昂亦或诙谐的多样统一,使每个角色的人物性格得到充分释放,这种表演上的丰富性,使《千金寨》既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又不乏细腻动人的细节。
剧中多处舞美设计也令观众们眼前一亮。剧中王敬尧爬坡去接儿子时“斜坡”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戏剧的视觉冲击力,而且也有主题的隐喻:人物在陡坡上的艰难攀爬,象征着民族救亡道路的坎坷与不屈。此外,剧中鹅毛大雪铺满舞台的场景设计、“血色的天空”的灯光效果都创造了强烈的视觉隐喻。这些舞美创新不是为形式而形式,而是与内容表达紧密相连,正如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陈家才教授所言:“让编、导、舞美共同感动的点,才能产生舞台经典。”
《千金寨》作为一部具有浓郁抚顺地方特色的作品,不仅深入挖掘本土历史资源,而且又超越了地域局限,通过民族存亡的宏大主题和对人性的深度开掘,赢得了广泛共鸣。这种地域性与普遍性的成功结合,得益于主创团队到千金寨旧址实地采风,去当年的亲历者家属家中走访了解的扎实实践,以及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的艺术立场。抚顺市满族艺术剧院通过这部作品证明,地方院团完全能够创作出既有地方特色又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舞台精品,这为其他地方文艺院团的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三、《千金寨》中的现代民族意识觉醒与传承
《千金寨》以“乌金”为引,却不只于表达煤炭的物质象征,而是将这一意象升华为民族抗争精神的资源与火种。百年前,千金寨的矿工、资本家与知识分子在殖民压迫下的不屈抗争,如今在舞台上被重新点燃,其精神内核对当代社会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王继业的思想转变在剧中被作为一条重要的心理线索。这一角色代表了接受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看似“弱不禁风”,却拥有清晰的国家民族观念。剧中王继业从理想主义者成长为实际行动者的转变过程尤为动人——他不仅提出反抗理念,更亲自组织工人运动,最终以年轻的生命践行民族独立伟大使命。他的遗言“我夫以一己匹夫之勇、孱弱之身、呼号而起。巍巍然!凛凛然!他的血就滴在这千金寨乌金墨玉的煤石之上,化泥销骨”,通过老年翁玉之口道出,成为全剧最富感染力的台词之一。这种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的结合,反映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典型模式——先进思想的传播往往始于知识精英,但只有与底层民众的实际诉求相结合,才能形成真正的社会运动。
家族伦理与民族大义的冲突与融合是剧中另一条重要的心理线索。王家作为煤矿所有者,而王家老爷王敬尧的转变过程极具代表性——从试图保全家族产业,到最终认识到煤矿资源关乎国家安危而放弃个人利益。这种转变不是突然的顿悟,而是通过儿子牺牲、工人苦难等多重打击逐渐实现的。剧中王敬尧呼唤着儿子的名字:“继业,你走了,你未完成的事儿爹替你干了!”的场景,生动展现了家族情感如何升华为民族担当的心理过程。这种处理使宏大的民族叙事有了具体的情感依托,避免了口号式的空洞表达。
四、结语
作为一部地方特色历史剧,《千金寨》为历史题材话剧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为当代文艺工作者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承民族精神指明了方向。在东北振兴的时代语境下,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让百年前的抗争史诗重焕光彩,更在于它搭建了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当观众走出剧场,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面对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等问题时,剧中那句“不服”的呐喊,或许会成为他们思考与行动的起点。真正的历史剧,从不沉溺于怀旧,而是以历史之镜,观照当下,启迪未来。
文 / 戏剧影视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 潘俊颖(2023级本科生)
图 / 抚顺日报
初审初校 / 商 迪
复审复校 / 李双雁
终审终校 / 李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