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音阅 | 以乐载道 唱响华章——评沈阳音乐学院中青年教师“拔尖人才”声乐专场音乐会
沈阳音乐学院中青年教师“拔尖人才”声乐专场音乐会
在新时代征程中,文化艺术肩负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之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引导青年文艺工作者守正道、走大道。做好青年文艺工作者的培养工作,引领他们守正创新、多出精品,是推动我国文化事业薪火相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同时也为高等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明晰的实践路径。
2025年6月5日晚,沈阳音乐学院中青年教师“拔尖人才”声乐专场音乐会在音乐厅成功举办。此次音乐会既是对学院教师专业素养的一次全面检阅,亦是学院在艺术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创新实践。音乐会共呈献了14个精彩的节目,参演教师来自不同院系,曲目类型囊括了民族声乐、歌剧选段、流行歌曲等,展示出学院多个专业方向的师资力量。青年教师们承载着鲁艺薪火,唱响新时代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奋进篇章。
音乐会以青年教师陈智演唱《日破云涛万里红》开篇,演唱者嗓音刚柔并济,又融合京韵大鼓的铿锵韵味,从叙事性“霜凝雪重觉春生”回望,再转入“唐装秀色惊四海”的赞颂,最终挥洒“日破云涛万里红”结束全曲,以声为笔,绘就恢宏时代画卷。陈哺囡演唱的歌剧选段《娘在那片云彩里》则兼具河北地域特色与戏曲韵味,细腻勾勒出一份朴实的亲情牵挂。李优演唱的《再唱一杯美酒》,歌声既清亮又极具感染力,在表演过程中融入民族舞蹈动作,既有维吾尔族热情奔放的性格,亦将俏皮欢快的情绪展现得恰到好处,将“美酒寄情”生动诠释,为民族音乐艺术注入鲜活生命力。
作为“拔尖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教师们不仅需要精益求精攀登专业高峰,更应自觉承担文化传承与教育载道的双重使命。李雯靓与李超先后带来《美丽的阿瓦尔日古丽》与《三江口》,勾勒出地域文化的斑斓图景。李雯靓的演绎浸润着新疆民歌的抒情底色,以清澈的声线描绘“追寻爱人”的叙事线条。李超则彰显塞北民族豪放气概,将“三江浪涌”的意象铺陈,铸就江河奔腾的壮阔之势。在一柔一刚的声线对比中,展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魅力,为培育新时代艺术人才树立了典范。
胡珅、曹粹两位青年教师对西方歌剧的演绎,构建起跨文化声乐艺术的对话场域。胡珅演绎的《影子之歌》极具戏剧张力,花腔灵动,配合丰富的肢体语言,收获全场如潮掌声。曹粹在演绎歌剧选段《苦涩的欢乐》时,则以强弱交替勾勒出角色内心矛盾与挣扎,展现出极具戏剧冲突的歌剧内核。
从西方歌剧回归民族民间音乐,关贺元演绎的河北民歌《小白菜》实现风格转场。其声腔婉转,融合了河北民歌的哭腔,精准塑造角色的凄苦境遇与坚韧性格,是“拔尖人才”对民族音乐的耕耘与发扬。衣丽莎演绎的歌剧选段《孤独,堕落,我被人抛弃》,则再次转换艺术语境,通过声线对比,渲染角色从绝望到悲怆的情绪层次,将咏叹调的叙事美学充分诠释。
当民族声乐的韵味、西方歌剧的浪漫、流行音乐的元素在同一舞台上“对话”,本场音乐会真正实现了艺术体裁的“破界”。吴晓娜带来的《一面湖水》将思念与怅惘娓娓道来,关峤的《如果我没有你》、张婉书的《我对你施下魔咒》则是对欧美流行经典的诠释。韩丽书的《光亮》,作品融入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旷达词境,戏曲唱腔与流行唱腔的碰撞韵味十足、惊艳全场,将“拨云见日”的东方哲思具象化展现。李俊威所演唱的《为我泪流成河》作为本场音乐会终曲,以极具渲染力的表演突破语言界限,很好诠释出音乐跨越文化边界、直击人心的力量,构建起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交流互通的艺术桥梁。
本场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现了我院声乐演唱专业教育建设的扎实成果,更是“以演促教、以教带研”教育模式的鲜活例证,是“中西融通、多元发展”的理念实践。“唯有真才始作学”,高校的声乐教育,其深意岂止于培养技艺娴熟的歌者?更在于锻造“德艺双馨”的“载道者”。当声乐教育超越单纯的技艺传授,成为文化传承与精神传递的重要载体时,恰是中国音乐教育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文明的生动写照,舞台上的声波涟漪终成壮阔长河。
多元文化碰撞的当下,如何让声乐教育成为文化传承与精神传递的有效载体?本场音乐会以嘹亮的歌声给出了答案:从民族声乐的深耕到西方歌剧的演绎再到流行歌曲的诠释,多元艺术体裁交织呈现,不仅彰显教师群体对不同艺术风格的驾驭能力,更践行了以音育人的使命担当。唯有深植民族文化沃土,方能在世界艺术之林站稳脚跟;唯有以开放胸怀拥抱多元艺术,方能使中国音乐教育在时代浪潮中永葆活力;唯有“以乐载道”,方能使音乐成为连接民族精神、时代风貌的桥梁。沈阳音乐学院始终立足民族土壤,深植鲁艺精神根脉,更以铿锵之声,唱响鲁艺人勇立潮头的时代强音,谱写艺术教育传承的奋进篇章!
文 / 音乐学系 黄于蓝(2022级本科学生)
图 / 刘 昶
初审初校 / 白雪姣
复审复校 / 商 迪
终审终校 / 李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