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音交响 光明之旅”——沈音携手海漫开展共沐爱的旋律公益行动
校史馆听讲解、演唱
校史馆听讲解、演唱
校史馆听讲解、演唱
校史馆听讲解、演唱
校史馆听讲解、演唱
校史馆听讲解、演唱
校史馆听讲解、演唱
劫夫园演唱
劫夫园演唱
劫夫园演唱
食堂就餐
食堂就餐
音乐厅音乐会
音乐厅音乐会
音乐厅音乐会
音乐厅音乐会
合影
5月20日,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一场艺术与关爱的美好交融在沈阳音乐学院温暖开启。学院邀请来自沈阳海漫智慧养老中心的37位视障老人及25位随行工作人员和社会公益志愿者走进校园,开展“心音交响 光明之旅”沈音携手海漫共沐爱的旋律公益行动,传递温暖与艺术的力量,彰显沈音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辽宁广播电视台经典音乐广播对此进行了全程报道。
校史浸润:沉浸式感受音乐的力量
老人们在志愿者的搀扶下从电梯内缓缓走出,扑面而来的是轻柔的小提琴声《让世界充满爱》。老人们走入沈音校史馆,讲解员以生动的语言,带领他们“触摸”了沈音从鲁艺创立到辗转北迁、扎根沈阳,筚路蓝缕、砥砺奋进的发展历程,来自声乐歌剧系、民族声乐系、管弦系、音乐教育学院的师生们现场为老人们演绎了不同历史时期鲁艺人创作的红色经典文艺作品。《南泥湾》《白毛女》《东方红》《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红梅赞》《我和我的祖国》等熟悉的旋律接连响起。一件件历史故事与艺术成就的讲述,融入跨越时代的歌声,以沉浸式的艺术体验唤醒了老人们的集体记忆。老人们高声跟唱,并表示那是他们听过的最幸福愉快的心声。
心音共鸣:“劫夫园”里歌声凝聚爱国情怀
活动移步至校园内的“劫夫园”。中国盲协原副主席滕伟民在志愿者的搀扶下,缓缓触摸着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沈阳音乐学院首任院长李劫夫的雕像,老人们与师生一同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走在大路上》《我的祖国》等经典歌曲。铿锵的节奏与激昂的歌词,在绿意盎然的校园中回荡,传递着对祖国深沉的热爱。
艺术对话:跨越代际的温情互动
当晚,老人们缓步走进音乐厅。舞台灯亮处,“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3周年音乐教育学院教师综合音乐会”的字样在舞台上方熠熠生辉。在志愿者的陪伴下,老人们坐在前排,近距离地感受着台上的师生们以精湛的演出致敬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沈阳音乐学院副院长张庆玫代表学院向海漫的老人们表达了关爱和祝福,并表示今后学院将持续为助盲事业贡献文艺力量。当《我和我的祖国》旋律响起时,老人们手持鲜花与演员们齐声高唱,舞台上下顿时汇成声浪的海洋,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潮水般的掌声瞬间席卷全场。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告诉我们:人民,才是艺术最忠实的知音。
使命担当:用艺术之光温暖特殊群体
此次活动是继今年3月沈阳音乐学院工会联合机关党委和部分院系党组织,带领师生走入海漫为视障老人进行艺术慰问演出、开展音乐疗愈之后再次延续的公益行动,它不仅是艺术的传递,更是红色精神与人文关怀的融合。老人们在活动中感叹,能在现场听这样高水准的演出,这和他们平时手机里听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一位老人深情地说:“谢谢你们,为我们受累了!如果没有这么多人的关爱和帮助,我们是不可能到这样的环境里来听音乐的,有生以来这是第一次,有机会还想再来,也期待音乐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再去海漫。”海漫智慧养老中心院长张瑜感慨道:“老人们用心灵‘看见’了音乐之美,这场特殊的‘光明之旅’将成为他们难忘的温暖记忆。”
沈音人期待通过音乐的力量,为视障老人打开一扇感知世界的窗,也让师生在实践中深化对鲁艺心系国运、服务人民的理解,亦期待唤起更多人对盲人群体的关注与支持,以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营造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和环境,让“看不见的世界”同样充满希望与温度。
文 / 机关党委 孙春雷
图 / 韩 鹏、刘 昶
初审初校 / 白雪姣
复审复校 / 商 迪
终审终校 / 李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