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延安鲁艺的烽火旋律到新时代的青春乐章,红色基因始终是沈音最鲜明的底色。10月22日,附属中等音乐学校组织高一新生优秀学生代表走进校史陈列馆,在实物、影像与旋律中溯源红色根脉,让鲁艺精神在沉浸式学习中浸润心灵。
 
	专题宣讲:让鲁艺故事“活”起来 
	      活动伊始,音乐科技系校史宣讲团团长石曾老师以《弘扬鲁艺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为题作专题宣讲。她结合珍贵史料,生动讲述鲁艺师生在烽火中以艺为刃、以歌为旗的奋斗故事,将“艺术为人民、为时代”的核心理念融入鲜活案例——从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时的满腔赤诚,到马可谱写《南泥湾》时的深入生活,让在场学子仿佛穿越时空,深刻体会老一辈艺术家将个人艺术追求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赤子情怀,为后续参观学习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实物浸润:与红色历史“面对面”
 
	      随后,在馆内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学子们沿着“延安鲁艺——东北鲁艺——沈阳音乐学院”的时间脉络有序参观各展区。360米展线上,500余张照片与百余件实物串联校史:李劫夫创作《我们走在大路上》的发黄手稿上,字迹依旧透着激昂力量;秦咏诚《海滨音诗》的乐谱间,能窥见老一辈音乐家对艺术的极致追求;霍存慧用于创作《提灯游行》的手稿旁,详细记录着他将古筝、二胡等民族乐器融入西洋管弦乐的创新历程。而展区中央的“鲁迅文艺学院”校牌,以斑驳的字迹诉说着学校“从延安走来”的红色过往,让学子们直观感受鲁艺精神的传承脉络。 
	互动体验:让红色旋律“响”起来
 
	      在互动体验区,学习氛围迎来高潮。学子们通过数字化展示设备,沉浸式重温鲁艺时期的经典音乐作品:聆听《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旋律、观看当年鲁艺师生演出的珍贵影像;了解李劫夫、雷雨声等音乐家的创作故事与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当熟悉的旋律在馆内响起时,部分同学不自觉地跟唱,歌声中满是青春的热忱与对先辈的敬意,红色音乐背后的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在这一刻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共鸣。 
	 合影定格:让红色接力“传”下去 
	      活动尾声,全体师生在《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文化墙前合影。学子身着统一校服,身姿挺拔、眼神坚定,胸前的校徽与红色主题画面交相辉映,脸上满是对校史荣光的崇敬与传承使命的坚定。相机按下快门的瞬间,不仅定格了青春模样,更定格了沈音附中学子传承红色基因、践行鲁艺精神的承诺。 
	      此次校史学习活动,是“寻根溯源”的红色教育课,更是“铸魂育人”的艺术思政课。未来,学校将持续挖掘校史红色资源,以“校史宣讲+实物参观+艺术实践”模式,引导学生牢记“为人民创作”初心、扛起“以艺报国”使命,让鲁艺精神在新时代青春旋律中代代相传。 
	
 
	
 
	文 / 附中学生会 张煜航 
	图 / 附中学生会 王   喆 杨芯蕊 
	编辑排版 / 杨海婷 
	初审初校 / 韩   辉 孙   浩 
	复审复校 / 谢晓宇 
	终审终校 / 胡术艺